国学之韵国学之韵周江镇因周江河而得名,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有“牙匠之乡、秀美周江”的美誉。受访者供图
从五华县城向西南方向驱车约40分钟,周江镇向来往客人递上一张写着“牙匠之乡、秀美周江”的名片。
周江镇因周江河而得名,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除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外,周江镇牙艺发展历史悠久,口腔医疗行业人才辈出,由周江人开设的义齿加工厂、牙科诊所遍布海内外,成为周江镇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经济名片。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周江镇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深入开展村庄清洁、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周江镇亦成功获评“国家卫生镇”。与此同时,周江镇积极开展“找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去年成功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计划投资额高达3亿元,目前已完成实际投资781万元,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充分发挥‘牙匠之乡’要素集聚优势,构建集‘产学研销医养’全链条口腔基地,全力培育口腔产业成为特色支柱产业。”周江镇人大主席李伟生表示,周江镇将大力推进农房风貌与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经济发展方面,周江镇今年全力推动口腔产业协会口腔就业实训基地建成落地,力争新增两家“四上”企业,积极招引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以及1家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一步擦亮“牙匠之乡”金字招牌。
从周江镇圩镇入口,沿着道路前行,不多时便抵达主街。两侧建筑经粉刷后焕然一新,整体风格保持协调的同时,又尊重各家各户意愿,兼顾统一性与独特性。“以前入口没有标识,店招也缺乏统一规划。”镇干部李君华介绍,近年来,周江镇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稳步推进。以农贸市场为例,以前市场临街而设,每逢刮风下雨,行人便挤挨至檐下避雨,买不成,卖亦不成。如今,选址新建的农贸市场引入智慧管理,合理规划摊位,显示屏实时展示菜品信息,极大地方便周边群众日常生活。
在周江镇,镇村两级齐头并进,镇容村貌焕然一新。位于周江镇西南部的红源村原名磜头村,至今仍保存着红军会址、红军井等红色史迹。近年来,红源村拆除21座废弃老房子和猪牛栏,修缮9间杂物间,存量危旧房已全面拆除。“工作开展初期,村民有所顾虑,担心拆除后土地被他人占用。”红源村驻村组长陈展锋解释,除挨家挨户上门讲解政策外,红源村向村民出具地类、地貌、地界“三地”证明,明确四至范围,还附上拆除前后的照片以及土地性质说明,以此打消群众的顾虑。
“主干道‘三线’以及村民自行搭建的线路已全面整理完毕。村里每两天还会组织10名志愿者清理重点区域,以使村庄维持整洁有序。”谈及农房风貌管控,陈展锋提到,截至目前,全村主干道沿路29座红砖房已全部完成风貌提升。去年,村里在主干道沿线以及水库、祠堂周边等节点种植苗木1356株,实现“人均一棵树”目标,村庄环境进一步美化。
值得一提的是,红源村发动社会力量累计筹集资金127万元,从红军桥到村委门口铺设1.5公里柏油路。“村委旁的篮球场也是村民自发出资升级改造的。”陈展锋笑言,家园变美丽后,村民更加愿意出钱出力,参与家乡建设。
红源村委门口有3棵大榕树,乡村大讲堂在这里定期开讲。“周边村镇不少村民结伴前来。”陈展锋告诉记者,红源村组织讲授美丽庭院建设等贴合乡村发展实际的内容,充分调动群众投身“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
因地处山区,红源村昼夜温差大,产出的绿茶口感醇厚。目前,全镇种植“梅占”品种绿茶800多亩,合作社统一收购农户的茶叶并代为销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6万元收入。今年,红源村计划扩种茶叶50亩,集中资源力量做响“红军茶”品牌,做大茶产业。
去年,红源村集体收入达50.8万元。“大山深处有桃君水库,那儿的水清冽甘甜。”陈展锋表示,今年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建设桶装水加工厂。此外,红源村将不断完善“红十景”,并依托当地自然景观,结合百香果、茶叶、蜂蜜等农特产品,打造串联红源村、中兴村等的徒步路线、休闲绿道和精品民宿,以茶文旅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五方牙艺出周江。周江镇牙科技术迄今已有近200年发展历史。清末,周江镇冰坎村青年钟栋先踢球时不慎磕碰牙龈,德国传教士用随身携带的牙科器械、药物帮忙止血治疗,钟栋先就此对牙艺产生浓厚兴趣。随后,他赴港学习牙艺技术,归来后又将所学传授给亲戚朋友,五华“中德牙艺、百年传承”的牙科发展史就此开启。
改革开放后,钟氏后人发现内地牙科市场大有可为,便在家乡开设培训班,培育义齿加工技工学员,周江镇从此走向上义齿加工的道路。“周江镇户籍人口6.5万人,目前近2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口腔行业。”周江镇党政和人大办主任李嘉良谈及,虽然从业人员众多,但受限于交通、物流、配套设施以及劳动人口数量,周江镇口腔产业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如何擦亮“牙匠之乡”金字招牌?近年来,周江镇依托口腔产业协会,筹资建立口腔便民服务中心。中心配套有专业牙椅,由协会企业轮流派驻执证牙医,为当地居民提供种牙、补牙等专业口腔服务。“隔壁镇的老人也在打听什么时候能来看牙。”李嘉良笑言,中心辐射范围已涵盖周边乡镇,周江镇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打响“牙匠之乡”名号。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周江镇牵头承办梅州招商引资推进“百千万工程”推介会·五华周江专场。会上,五华县规划周江产业集聚区,拟在周华公路沿线开发建设口腔产业集聚区,规划用地800亩,用于建设研发和生产厂房,配套口腔就业实训基地等,打造口腔健康产业综合发展高地。李嘉良透露,目前项目正处于撰写可研报告阶段,地类调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周江人的身影遍布全国多地口腔行业。李嘉良对参观厦门义齿加工厂的经历仍记忆犹新,建模、3D打印等环节可以借助智慧系统高效完成。而在手工研磨区内,百余名员工精心打磨着每一副义齿。“AI可以在设计、建模、质检上提供帮助,但形态把控、染色、打磨、抛光等环节仍需人工来处理。”在李嘉良看来,就目前而言,AI 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工。
口腔产业上游包括医疗器械及药物,中游涵盖正畸、种植、修复、外科、儿童齿科等口腔医疗服务以及口腔基础护理,下游则包括口腔互联网平台以及口腔医疗机构。“筑好‘巢’才能引来‘凤’。”李嘉良认为,只有产业配套完善,才能打好感情牌,吸引梅州乃至全国各地的口腔企业到周江镇投资建厂。
今年,周江镇积极对接口腔大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并推动协会科创园建成落地。同时,充分发挥口腔产业协会的作用,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考察。依托“百万英才汇南粤”的政策机遇,周江镇外出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将招贤纳智,吸引更多科研技术人员加入周江口腔产业“朋友圈”。此外,除建设生产厂房和培训基地外,周江镇还计划依托缪培南故居,打造独具特色的口腔主题公园,向大众传递关爱口腔健康理念的同时,还能让群众深入了解周江镇的悠久历史、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内涵。
周江镇地处五华河上游,镇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周江河、中兴河蜿蜒流淌,星罗棋布的大小水库点缀其间,为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水源支撑。
家家门前种果苗,处处绿枝挂金果。近年来,周江镇抓住“产业村长”发展契机,借助企业力量,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共集约增洞村约150亩撂荒地种植黄金百香果,辐射带动周边89户群众参与种植,每年户均增收约3万元。
“以前种的是紫果,味道偏酸,适合添加到果饮里。后来根据市场需求,改种黄金百香果。黄金果甜度高,很受消费者欢迎。”周江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魏兆忠介绍,在百香果丰收的季节,周江镇还会举办采摘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体验,有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粮食种植方面,龙堵村、早成村和黄布村等拥有连片水田,当地的家庭农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种植约580亩优质丝苗米。同时,在驻镇帮扶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仅去年一年就销售40万斤大米,丝苗米产值逾230多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周江镇近年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借助银行贴息贷款政策红利,累计投入1800多万元在村委、学校屋顶建设光伏板,目前周江镇22个村基本实现全覆盖。魏兆忠表示,通过光伏发电,去年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接下来,周江镇将依托强镇富村公司,充分整合供销社、祠堂、乡村大舞台等公共区域资源,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活力。
“借鉴安流镇全域土整经验,尽快赶上趟,推动丝苗米规模化连片种植,从播种到收割早日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魏兆忠坦言,周江镇将通过“四村联动”的模式,联合中兴、增洞、三河、利洋四村,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土地集约后,将由村集体统一出面,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既解决撂荒地无人耕、无人种问题,又能为村民增加一份收入,一举多得,带动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