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国学之韵康熙挚爱的豇豆红到底有多难烧制?
发布时间:2024-03-23 08:27:36

  在中国瓷器颜色釉的发展史上,早在商周时期便出现了原始青瓷,在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目瓷(黑瓷)也于商周现世,较晚的白瓷创烧于东汉之前……

  红釉,则是瓷器史上最晚出现的颜色,直至北宋初年红釉才出现。但真正的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

  清朝沿明制,在景德镇设“御厂”,实行“官搭民烧 ”制经办官窑器,且以督陶官之姓命官窑名。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清朝廷派遣臧应选任督陶官。

  在臧应选督造时,其窑称为“臧窑”。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此时期的御窑瓷釉色品种甚多,可谓诸色俱备,其中以豇豆红(吹红)最为著名。

  豇豆红是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以铜为着色料经还原焰烧成,造型轻灵秀美,釉质匀净细腻,因不均匀的粉红色调,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

  作为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铜红釉,豇豆红因烧制难度极大,仅限官窑少量烧制,专供皇室内廷使用,而釉面变化多样的豇豆红也有高低之分。

  上乘者通体一抹正红、洁净无瑕,曰“大红袍”;中乘者犹如贵妃醉酒、红霞满面,曰“美人醉”;色浅者粉若桃花、温润若水,曰“桃花片”……

  彼时,康熙帝对豇豆红的淡雅宜人尤为青睐,还为豇豆红御制了文房八种器形传世至今。现位于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便藏有康熙御制豇豆红文房八大码之一的太白尊。

  但由于烧造难度大,豇豆红的烧制史也是昙花一现!于清康熙晚期创烧,至雍正时期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因此,现传世的豇豆红亦无大器,皆以小件文房用器为主。

  民国时期,颜色釉瓷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其中也以豇豆红最为精美,极具艺术价值。据说在这个时期,一件豇豆红名器可换京城一套四合院,足见其名贵。

  言至此,康熙挚爱的豇豆红,到底有多难烧制?想必大家和小懂一样好奇不已,接下来便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豇豆红釉是高温红釉中最难烧的一种,其选材于天然原矿石,主要成分是瓷土,首先将瓷土原料制成想要的素胎后再上釉。

  据悉,豇豆红以“吹红”的方式上釉,即采用喷吹法施釉。需要先在生胚上施一层底釉,再通过吹釉工具将釉料吹在上面,再盖上一层白釉。

  也就是说,吹釉的方法施在两层透明釉之间。对此,小懂也向景德镇当地一位烧制豇豆红的窑主了解到,用釉层盖住釉料会让红的颜色发得更好一些。

  入窑烧制之前,还需要严格检查瓷器是否存在不足,若发现细微不足当即进行塑形和修胚,防止出现瑕疵品,确定无误后再正式入窑烧制。

  烧制过程中,豇豆红发色则是靠釉水中含有的铜元素,在1000℃上下浮动10~20℃之间,进行氧化还原焰色反应,使其中的铜离子进行转化发色。

  最终烧制完成后,窑内的温度高达1200~1300℃,这时还需打开窑门让窑温快速冷却至900~1000℃,具体冷却时间要看当时的天气情况。

  这也是烧制红釉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以保证成品最终更好地呈现出淡雅宜人的豇豆红色调。

  窑变的不确定性,是豇豆红成色偏粉还是偏红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传统制瓷主要讲究两个关键因素:“气氛”和“温度”。

  据景德镇当地窑主介绍,气氛指的是窑内氧化还原的火焰与空气之间的关系,温度则指的是烧窑时的温度,二者决定了豇豆红瓷器的最终呈色。

  这不仅考究烧窑人的技术,还特别讲究天气。按照传统制瓷来说,烧制红釉一般在晴天烧制。这是因为晴天的气压稳定程度大于雨天,对烧制有加成作用。

  雨天烧制豇豆红,由于气压不稳定,可能会影响釉面的色泽,致使成品率低。因此这也对烧窑师的技术要求更高,烧制豇豆红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为好。

  发展至今,豇豆红又进入大众的视野,器形也不再局限于文房器物,豇豆红茶器也时有多见,近年来颇受追捧。想收藏豇豆红的茶友们有福了!

  国学之韵

  3月23日(本周六)晚18:00,小懂将开启景德镇豇豆红窑口专场,欢迎茶友们点击下方链接提前【预约】直播!

  国学之韵

  本次专场将带来馆藏康熙同款八大码之太白尊、蒹葭系列盖碗、洛神杯、留泉闻香杯、福禄杯等不容错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