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韵国学之韵国学之韵不论是在偏僻的山区,还是在艰苦的高原,在广阔的乡村,在企业的一线,我们总能看到年轻的身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点滴之力彰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五四青年节来临之前,我们走近一批普通的年轻人,倾听他们平凡又动人的青春故事。
4月21日下午6点,钟丽萍走出云南省初级药士考试考场,露出她标志性的微笑,黝黑的右脸颊上的那颗痣,随着脸部浮动雀跃了起来,爽朗的笑声连同着哈尼族独有的问候语,通过手机屏幕传至外婆那端。
1996年出生的钟丽萍在距离她家仅有1公里的村卫生室住了7年。若不是考试或培训,她鲜有这样的机会走出大山。手机里不断弹出的消息让她还没来得及沉醉于霓虹灯下,便和同伴匆匆驱车3个多小时,赶回紧挨着缅甸的大山深处,那里有等待她医治的村民。
钟丽萍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哈尼族乡岩因村的一名青年村医。为了在偏僻的大山里实现快速出诊,身高只有153cm的她学会了骑摩托车。遇到崎岖路段时,她用随身带着的锄头清理路障,也曾推着摩托车走6公里多的山路。若遇下雨,钟丽萍走得更加缓慢了,稍不注意,车轮和鞋子就陷进泥里。近两年,村里修起了水泥路,才方便了不少。
“出来量血压、测血糖咯……”钟丽萍骑着摩托车赶到距离村卫生室10多公里山路的村寨里,拿着喇叭,挨家挨户敲门通知。这个时节,正值村民采茶、砍甘蔗和种水稻,为了赶在村民出门劳作前完成入户随访,钟丽萍特意比平时早起了1个多小时。
不一会,村子路中央聚集了三五个等待做检查的村民,他们热情地拿出瓜果,喊着钟丽萍哈尼族的名字“mengpa”。彭娜发今年67岁,患有脑梗。她的孩子在城里打工,因为住得远,不便去村卫生室使用医保卡买药,钟丽萍每次都自费购买降压药、尿不湿等送来。
据钟丽萍介绍,岩因村有8个村寨,2000多名村民,多为拉祜族、哈尼族和傣族人,村子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求学、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为了及时了解他们的病情,钟丽萍每个季度的入户随访和日常卫生健康知识宣讲都格外认真,她认为这“是问诊更是陪伴”。
钟丽萍的工作节奏始终是跟着村民劳作、生活的习惯走。傣族村民爱吃生肉,她今年便收集了200多份粪便送去做土源性线虫病化验;雨季时,村民易受凉拉肚子,她要提前备好相应药品;务农时,一些村民意外被马蜂蜇或农药中毒,她总是反复宣传自救知识;搬运重物时,村民们习惯将箩筐的袋子撑在脑门上,导致许多人的脊椎和关节疼痛,她便开始学习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理疗技能;村里人喜欢喝酒,患有脑梗等慢性病的村民成了她重点关注的对象……
村卫生室的大门全天开着。和城里预约挂号、按照顺序就诊的方式不同,这里闲的时候,没有一个病人候诊;忙的时候,病人扎堆挤在诊室、药房、治疗室以及观察室内外。问诊、开药、收费、打针、输液、针灸……钟丽萍像陀螺一样围着病人转。一天下来,她在几十平方米的卫生室里能走上万步。
去年,一位妇女突发疾病,县城的救护车最快也要1个小时赶到,钟丽萍来不及多想便自驾将她送往县医院,原本30-40分钟的路程只开了20多分钟。直到办理完住院手续后,钟丽萍才感到后怕。
一天凌晨2点多,钟丽萍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衣服还没穿好就被拉上车往村民家里奔去。原来,一个孩子突然抽搐晕厥,家里长辈不愿去医院,还喂偏方土药,导致病情加重。
一个晚冬的深夜,来自缅甸的娜迫即将临盆。她不会说汉语,且医疗卫生意识不足,也不愿去医院,坚持在家生产。
“在半路就生了,情况很危急,产妇情况也很不稳定。”钟丽萍当即决定送往县医院。母女平安后,钟丽萍还被邀请为孩子取名。
1999年9月,张惠仙回岩因村,是遵照母亲钟布霞的意愿。钟布霞的丈夫在张惠仙出生前几个月,就因急性阑尾炎去世。那时村子里没有村医,去县城医院要走上3个多小时,如今看来只是一个小手术就能解决的疾病,却让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这件事让钟布霞对村医有了执念,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下这份责任。
钟丽萍读卫校也是外婆决定好的,这和她原本的警察梦“背道而驰”。毕业后,她先是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了近一年,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参加乡村医生考试。迫于生计,她在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做了2年多的协警,其间也做些兼职维持生活。
2017年,《“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发布,要求农村每千服务人口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在政策的感召下、在外婆和姨妈的期盼中,钟丽萍成为岩因村第二位村医,并经过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两场硬仗,快速成长起来,开始独当一面。直到2022年00后乡村医生定向委培生张娜妥到来,钟丽萍的工作压力才有所缓解。
钟丽萍返乡,外婆钟布霞是极其欢喜的。她告诉记者,村医责任重大,外孙女住在村卫生室更方便医治病人,因此“家里没有给她准备床”。
如今的村卫生室由几间平房组成,前身是岩因村小学。院子里有一块空地,钟丽萍在上面种满了她喜爱的花和果树。空地中间还有一座由爱心人士捐赠搭建的简易凉亭。在早上第一个病人来之前和晚上最后一个病人离开后,钟丽萍喜欢泡一杯热茶,坐在院子里看着阳光洒落在花朵和树叶上,或和一只被唤作“福崽”的小狗嬉戏。
前两年,村卫生室连自来水都没通,钟丽萍要去2公里外的水井挑水吃。村医收入不高,遇到工资延迟发放时,连生活都成难题。每到深夜,村卫生室安静下来,只有虫鸣和月光陪伴。钟丽萍并不是喜爱热闹、追求物质的姑娘,但极致的孤独还是让这个年轻女孩感到不适应,“几乎快抑郁了”。
一天晚上,她疲惫地躺在村卫生室的单人床上思考许久,猛地起身,大声说“我得快乐起来”。响亮的声音刺破黑夜,没有人听到她的“决心”,除了她自己。
从那之后,钟丽萍开始在院子里种花、种树,还买了一整套的茶具。在忙碌过后,她会奖励自己一杯好茶。她用废弃的课桌当灶台,学着做美食犒劳自己,把自己养胖了近20斤。最重要的是,她开始钻研医疗知识,学会根据村民实际情况制定问诊方法。
钟丽萍也学着走进村民心里,她常常主动去陪老人聊天。现在,还有村民专程走几里地来村卫生室找她说话。许多孩子都害怕医生,但岩因村的孩子却喜欢来和钟丽萍玩。
大城市人为寻找“诗和远方”而短暂“躲进”的大山,钟丽萍触手可及。生性不爱被约束的她,甘心被拴在岩因村;不爱背包的她,却能背着装有听诊器、血压计和急救药物的灰白色药箱翻山越岭。她没有心力思考远方,只是用最笨的办法过好近处的生活,慢慢储存快乐。
“外出学习培训时,也会羡慕同龄姑娘光鲜的生活,但是仔细想想,我和她们一样,都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踏实地做事情。”钟丽萍后来才明白,她和姨妈的村医道路看似是“被逼的”,但其实是性格和意愿所决定的。
一些爱心人士了解了钟丽萍的事迹后,自愿捐款捐物资助钟丽萍外出培训提升、支持村卫生室发展,雯子(化名)便是其中一位。
4月22日下午2点多,雯子给钟丽萍发来一个总价值6000多元的募捐清单,上面写着医用床单8套,电针治疗仪、轮椅各1个,针灸针100盒……雯子计划用2天的时间完成募集。这些都是村卫生室急需的物品。
雯子评价钟丽萍“心很纯粹,也很感性”。“能唤醒人心底潜藏的大爱,并传递下去”。村医收入不高,有时候不得不挤出时间去采茶、采蜂蜜来增加收入,但钟丽萍仍然会借钱给家庭条件不好的病人,并且从未想过要回来。村卫生室的药款也是靠她贷款支付的。
去年,乡卫生院启动代付药款机制,以缓解村医经济压力。钟丽萍期待,“乡招村用”的政策能在澜沧县落地。到那时,村医有了编制和五险一金保障,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人回到村子里当村医。
“销售水果、粮食这些原生态农产品,我们就把直播间设在生产源头,增加观众的好感和信赖度,产品也比较容易卖出去。”他说。
时凤轩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从哈尔滨体育学院毕业的他最终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经过广州、杭州等地的考察调研,2016年,他在哈尔滨成立了自己的直播公司。
去年开镰,为了让观众第一时间感受丰收的喜悦,村民程连坤站在稻田里声情并茂地向直播间网友宣传乡村旅游,讲述稻田大米的文化故事。
程连坤所在的小朱家村自然条件优越,如何让资源禀赋的村子“走出去”一直困扰着他。参观了时凤轩的公司后,他决定大胆拥抱直播电商。
“我的爷爷当年是村支书,带领村民开荒造田,爸爸开办农家乐,受他们的影响,我对稻田有很深的感情,要把长辈们对家乡的爱传承下去。”程连坤说。
通过直播电商培训,时凤轩为小朱家村打造“乡村地域名片”,带动小朱家村的特色产业,帮助程连坤实现产品适网化升级,搭建线上自营旗舰店,打造小朱家村“石板大米”特色品牌。
“刚开始直播就卖了上万单。农民不用像之前那样担心产品卖不完浪费的问题,也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程连坤说,直播让小朱家村广为人知,形成示范典型。“石板大米”也被带到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第十届中国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展销会上。
这为小朱家村吸引了大量游客。米业加工产生的大米衍生品、特色种养的江鸭蛋、地瓜和花生等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村里还陆续开了9家农家乐和家庭旅馆,每年吸引近15万名游客前往。如今的村子正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千村千品助万农”“黑龙江网络直播助力龙江乡村振兴”……他重点打造两个直播电商共享基地,不少农村青年通过乡村电商平台开设网店,代理产品或者自创产品进行销售;帮扶残疾人士线余元。
“喜欢逛吃、有表现力的就作为探店达人出镜工作,需要顾家的宝妈想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就承担客服工作。”时凤轩说,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公司有不同的岗位。
公司还和黑龙江当地多所高校合作,建设教学试验基地,定期培训高校内对直播电商感兴趣的学生,培养年轻人走上电商岗位。
4月10日,在浙江省义乌市铁路口岸集拼仓内,一批即将运往美国的日用百货在完成理货入堆并报关申报后,等待海关放行指令。
接收到海关指令后,操作手立即通过集拼仓系统定位到货物具体所在位置,几分钟内即将货物移至查验区,海关完成查验后正常装箱,全程仅用时30分钟。
在两年前,想要解决这类问题,至少要花费半天时间。而让这项工作提速的是一群平均年龄27岁的年轻人。
被称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之一。7年前,顾骏大学毕业后就服务在义乌外贸一线。“随着新兴贸易业态的快速发展,义乌出口贸易集装箱货物呈现小单化、高频次、包裹式的特点。为降低运费,商户通常采用拼箱的方式出运,一个集装箱可能由25-30名货主的货物集拼而成。”他说。
2021年,顾骏担任义乌国际陆港集团铁路口岸公司招商拓展部副经理。在与同事们进行市场调研时,他注意到“拼箱出运”的痛点。
拼箱虽然分摊了运费,却衍生出新问题。传统模式下,采用“先装运后查验”的监管模式,如果其中某一个客户提供的报关资料不准确,无法通过海关查验,会导致整个集装箱货物滞留,不仅产生亏舱费用,还影响海外客户按期交付,产生赔付费用,甚至导致自身信用缺失、客户流失。此外,因查验需要二次装卸货物,不仅产生了二次装卸成本,掏箱难、查验找货难、重新装运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大家提出,既然问题是装箱后查验难度大,那是否可以先查验后装箱?于是大家认真探索改革目标、方式、任务、流程,全力向省里、向海关总署争取支持。”顾骏说。
2022年3月,义乌国际陆港集团将监管创新议题上报义乌市深改会。2022年9月,海关总署发文,允许义乌先行先试,由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运营。
团队联合专业力量打造全新数字化监管系统,保证海关“管得住、放得快”。“从货物入仓到装箱出运,海关都可以通过集拼仓系统实现全链条数智监管,发现问题快速溯源。”顾骏说。
2022年12月25日,数字化监管集拼仓完成首单测试。2023年3月15日信息化系统1.0版正式上线。集拼仓团队迅即开展落地推广过程,招引企业进行测试。
顾骏介绍,“当时,我们到企业一对一指导系统如何使用,有问题随时响应。”项目前期系统不稳定,为确保客户集装箱按时出运,团队成员常常陪着调试到深夜。
在通过不断测试积累数据及经验后,2024年3月,在义乌市深改会上,数字化监管集拼仓2.0版正式通过。
“‘了解市场、深耕市场、服务市场’是义乌这片土地赋予义乌青年的使命。”义乌市国际陆港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龚璐超说。
它可以帮助地方检察机关及时获取社矫对象执行情况的第一手数据,并通过上述模型进行数据筛查、比对,发现社矫对象可能存在的违法情况异常数据线索。
这样一个模型,是国网聊城供电公司数字化部信息运检班班长冯涛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专班一起合作研发完成的。
作为国家电网一名基层员工,冯涛一直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关注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
冯涛已经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由于网络安全和运维工作的特殊性,冯涛经常面临各种突发情况。
国家电网的信息通信网络,如果因系统漏洞被黑客入侵,轻则影响客户的用电体验,重则危及国家能源安全。为了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冯涛积极报名参与各项网络攻防比赛和实战,以赛代练、边赛边学。
2018年10月,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筹划组建网络安全红蓝队,以承担山东电力网络安全日常保障工作,并开展红蓝队对抗。经过层层闯关,冯涛以全省第8名的成绩入选网络安全红队。
当时网络系统漏洞的挖掘工作一般是靠人工手动开展,要从屏幕上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行代码中找到问题,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不断研发和实测,冯涛与红队队友历时3个月研发出一套人工智能攻防机器人程序,成功实现系统漏洞自动化挖掘。
在他从事的网络安全工作中,经常会受到来路不明的网络攻击,有时每秒钟能有上万条攻击日志,依靠人工进行日志收集、分析并找出攻击源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8年,借助一次黑客大规模入侵演习契机,冯涛开始思考如何研发一套程序,能够高效收集、分析、封禁非正常访问。
但面对每秒钟数万条的访问记录,即便他和队友不眠不休,也无法人工筛选查找出攻击源。在紧张的演习间隙,冯涛将自己关在屋子里,通过仔细研究网络流量日志记录协议和格式,发现在攻击流量和正常业务流量之间存在的区别。他用时3天研发出一套“全边界网络访问行为分析”程序,即安全日志自动分析程序。凭借这套程序,冯涛总共定位封禁非法攻击源3280个,修补系统风险5处,高质量完成了演练任务。
从2018年开始自学网络工具开发,迄今他已自主研发“高危IP一键封禁平台”等17种网络工具,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武器库”。
工作多年来,冯涛身处网络战场,“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战斗’。”
他们,曾在平均海拔4455米的高原挑战冻土施工,齐喊劳动号子,在123天里再筑1142公里“天路”。
如今,他们在被誉为“大漠新丝路”的又一条高原铁路——格库铁路(青海段)扩能改造工程项目上(以下简称“格库项目”),创新建筑技术。
“现场挖孔桩突然出现了大量地下水……”一天深夜,与以往一样还在办公室加班的王振伟,接到同事电话心中一紧。
组织技术人员对地下水位进行更细微的分析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调集施工队伍和物资材料,对地下水位浅的桩基进行加固和处理……经过现场勘察分析,王振伟迅速作出决策,并与业主和监理单位紧急沟通。
格库铁路连接青海、新疆两地,是继兰新通道、临哈通道后的第三条铁路出疆大通道,承担着新疆南疆地区与青海、西藏中东部、西南地区等地的货物运输和部分旅客运输。随着货运增量势头不断提升,线路运输能力接近饱和,扩能改造势在必行。
格库项目工程含迁改、路基、桥涵等相关配套工程,沿线高寒缺氧、风沙较大、盐碱地带蚊蝇肆虐,专业施工接口多,施工协调配合难度大。
王振伟和同事们采用全新的施工方法——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将现场混凝土构件进行预制,运往现场组装。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能有效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
4月末的格库项目现场,天气阴晴多变,沙尘暴不时来袭,对于这样的环境,这群年轻人早已习以为常。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022年6月,中铁十五局集团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参与青藏铁路格拉段32个车站126组道岔和56个车站信号系统更换升级(以下简称“格拉项目”),向再筑“天路”发起挑战。
格库项目副经理刘艳东曾担任格拉项目副经理。启程赶往项目一线时,他的儿子刚出生没几天。
“预想到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但没想到这么难。”刘艳东人生中第一次坐救护车,就是在这里。
第一次来青藏线,当天晚上就投入工作,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因为工作太投入,精神比较紧张,起初刘艳东并没有感觉到身体不适。但回到县城住地后,身体就发出警报。“头像要炸了一样疼,感觉脑子要跳出来。”
在荒无人烟的高原,刘艳东和同事们一直坚持着,他开玩笑说“看到山坡上窜出的小老鼠都觉得挺可爱的”。
在这里,他们遇到诸多挑战,在人类难以生存的“生命禁区”,不光人缺氧,机械也缺氧。
“低海拔地区往往几分钟就能锯断的钢轨,在这里半个小时都锯不断,机械的施工效率下降到不足低海拔地区的一半。”格库项目总工程师、时任格拉项目总工程师张崇清,是一位资深的铁路工程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同事将制氧设备和机械设备进行有机结合。
2022年10月30日下午,那曲站最后7组道岔更换完成。他们安全高效地完成了1142公里的“天路”再筑任务。
刚毕业就投入新疆相关项目的张崇清,在新疆一待就是11年。第一次离开“天山”,就遇上了更具挑战的“天路”——格拉项目。格拉项目结束,他又无缝衔接到格库项目。
在钟丽萍返乡前,岩因村很多年都只有张惠仙一个村医。一些爱心人士了解了钟丽萍的事迹后,自愿捐款捐物资助钟丽萍外出培训提升、支持村卫生室发展,雯子(化名)便是其中一位。2018年,借助一次黑客大规模入侵演习契机,冯涛开始思考如何研发一套程序,能够高效收集、分析、封禁非正常访问。2022年6月,中铁十五局集团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参与青藏铁路格拉段32个车站126组道岔和56个车站信号系统更换升级(以下简称“格拉项目”),向再筑“天路”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