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县人民检察院、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人民法院及茶业协会联合印发《“富硒茶”地理标志产品跨部门联动保护工作机制》(以下简称《机制》),旨在进一步加强“富硒茶”地理标志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品牌价值,推动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起多部门协同、全方位守护的工作大格局。
该《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协同作战:检察院充分发挥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刑事检察职能,重点关注对侵犯“富硒茶”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强化法律监督;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严格管理标志使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商标侵权行为;农业农村局聚焦产业规划、品牌推广和质量安全监测;公安机关重点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执法行动安全有序;法院依法审理涉及“富硒茶”地理标志的各类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对违法行为予以严惩;茶业协会则积极协助商标管理、开展维权监测,推动行业自律。
近年来,县人民检察院立足茶产业问题现状,切实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找准护航富硒茶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力点,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护航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释放检察监督新国学之韵动能,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2023年以来,县院多次召开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邀请县市管局、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对县内300余户茶农、茶企以及经营商户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知识产权监管漏洞,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员反映的典型问题和提出的对策建议,办理涉“富硒茶”知识产权案件5件。其中,针对富硒茶产业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监管保护不到位问题向相关部门制发的检察建议获评2023年度陕西省检察机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2024年督促保护茶叶质量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省检察院专刊典型案例。
“检察+行政”协同发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圈”。为激发多部门协作合力,联合县法院、公安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茶叶生产、销售秩序的通告》,会签《关于加强配合依法促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作机制》,督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扎实开展春茶季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富硒茶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对城区及各镇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体检”。2023年来,相关部门共检查茶叶生产企业221家、茶叶加工小作坊390家、茶叶经营门店200余家,发现标识标签不合规等各类违法违规问题116个,下达责令整改规范经营行为174家,立案查处以陈茶冒充新茶及侵犯“富硒茶”商标专用权1起、未取得食品生产(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证9起、未按规定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3起,有效遏制了假冒侵权乱象,共同发力守护了产业富民的“金叶子”。
多措并举做好宣传培训,传递知识产权保护“好声音”。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设立富硒茶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工作站,涵盖包括茶企案件诉求受理、茶企法律咨询、加强茶企法律监督等服务,搭建检企联络“快速通道”;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深入茶叶主产区召开知识产权法律培训会3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张贴规范茶叶生产、销售秩序通告500余份,加大对涉茶企权益保障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茶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能力,持续推动茶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李一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