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韵近年来,云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加强,服务业贡献日益凸显,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普洱,因茶,闻名于世;因咖啡,生机盎然。思茅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提升咖啡“生豆精品率、精深加工率”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不断“巩固一产、提升二产、开拓三产”,全力推进茶咖产业高质量发展。“左手咖啡右手茶 ”在这里神奇相遇,形成了独特风景线,共同绘制着边疆地区繁荣发展的新画卷。
普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清新爽口的生茶、醇厚甘甜的熟茶,都见证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如今,一片茶山,绿了生态富了百姓。茶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普洱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茶文化、茶产业、茶旅融合统筹发展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位于思茅区木乃河工业园区的云南普洱国资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和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国营茶产业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将先进的技术融入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机器轰鸣、人影穿梭、茶香四溢......走进有机茶精深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对采摘的鲜叶进行全程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加工,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复杂工序后,一缕缕清新茶香扑鼻而来。
“我们的智能工厂是一个集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一体的现代化数控茶叶加工生产车间,可同时满足生茶、熟茶、红茶、白茶等各类茶的快速精制,形成了从“叶子”到“杯子”的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可辐射带动50000亩有机茶园,推动普洱茶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为普洱市打造有机茶标杆品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云南普洱国资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聚集带动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转型升级,把公司做强做大,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近年来,思茅区茶叶种植基地紧抓茶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厚重文化底蕴,逐渐形成一批茶旅融合、茶文结合的产业新业态和多条精品旅游新线路。其中,普洱银生茶庄园、祖祥高山茶园通过开发茶叶采摘、加工制作等体验项目,让游客们亲自体验普洱茶采摘、制作、冲泡,助力当地茶旅融合发展。
如果说普洱茶是普洱的传统名片,那么近年来普洱咖啡产业的迅猛发展则无疑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时尚与活力的新色彩。从品种到种植技术,从加工设备到烘焙工艺,从卖生豆到卖服务,一粒粒咖啡豆正在变成 “金豆豆”。
金秋时节,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大土锅田绿油油的咖啡果挂满枝头,生机勃勃。在焕然一新的北归咖啡庄园里体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品味着不同风味咖啡带来的酸味与苦味,亲身感受着原产地咖啡庄园的独特魅力......来自江西的游客屈女士和朋友从西双版纳途经景迈山,带着对普洱咖啡的向往和好奇,直至普洱。“我们入住庄园之后被整体的一个咖啡氛围所震撼,包括庄园内部的设备、咖啡知识讲解、品鉴来自世界各地优质咖啡豆等环节,都让我们了解了咖啡的历史、文化以及种植、加工的全过程,让我们对咖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北归咖啡庄园在经历提升改造后,积极探索“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建设了全球精品咖啡体验馆、咖啡烘焙教室、研学中心,打造集咖啡品鉴、研学、餐饮、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咖啡庄园。让游客在享受咖啡美味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咖啡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制作工艺,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
云南思茅北归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家录说:“咖啡产业已然成为我们实现致富梦想的支柱,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全方位发展,成功做到了一二三产相融合。如今,咖啡已化身成为老百姓的‘金豆子’,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与幸福生活的希望。接下来,北归咖啡公司将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带动更多的咖农通过种植咖啡发家致富,日子越来越好。”
目前,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小凹子咖啡庄园等咖啡庄园经过全新升级,迎来了咖啡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旅游新模式,吸引更多游客前往体验原产地咖啡庄园文化。为村里带来客流、增加人气的同时,也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截至9月底,思茅区茶叶种植面积35.3万亩,完成产量 2.07万吨,实现总产值100.9亿元。咖啡种植面积23.15万亩,实现咖啡产量2.45万吨,总产值40.16亿元,咖啡生豆精品率30%、精深加工率63.68%。思茅区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正兰说:“我们将继续加强基地建设,打牢产业发展根基。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中低产园提升改造、新品种更新种植、水肥一体标准化基地建设等措施,打牢精深加工中心,提升茶咖精深加工能力。全力推进茶咖产业从“原料供应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精品茶咖庄园经济圈,推进产旅融合发展。以茶咖加工体验、文化展示、研学培训为特色,加快精品咖啡庄园和茶叶庄园建设,通过产旅融合发展,提升“左手咖啡右手茶”的知名度。”(徐椿黠 牛泉霖)
由于今年第三季度订单锐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15日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超过15%。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联合运营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观测到一个在大爆炸后仅7亿年就形成的星系“自内向外”的生长过程。
(记者罗云鹏 通讯员王若琳)记者15日从深圳大学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教授谢和平团队就海水中的氯离子引发副反应和电极腐蚀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解耦式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策略,将有助于丰富和进一步构建破解海水复杂成分影响的海水电解制氢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其进一步拓宽了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体系,将为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有了路线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
10月14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举行。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与2020年上一轮评审相比,本轮评审拟大幅新增博士点831个。这意味着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一大批具有创新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
10月14日是第55个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中国主题为“强化标准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探月工程在不断书写月球探测新篇章的过程中铸就的探月精神,既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又富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质。
14日16时许,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首趟中老铁路“京滇·澜湄线吨老挝香蕉从云南省昆明市王家营西站驶出,一路向北京市平谷区疾驰,标志着中老铁路国际冷链班列暨“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正式开行,打通了一条连接中国北京、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货运通道。
2023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中国期刊共有37种,比2022年增加2种;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排名前1/4的期刊有149种,比2022年增加12种。
最近一个特殊门诊引发社会关注。媒体报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机构设立的“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正式开诊。
近年来,昭通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的返乡创业“昭通模式”,推出促进创业就业“二十条措施”。2023年以来,昭通回引6.59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8.64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