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广州市荔湾区发展和改革局发文《关于防范以“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非法集资的骗局,理性投资。
文件指出,“金融茶”“理财茶”是茶企打着销售茶叶的名义,向消费者销售茶叶但不交付实物,承诺一定期限后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购。这类业务模式脱离商品交易实质,由正常销售行为演变为一种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理财行为,隐藏较大风险隐患,可能涉嫌非法集资。
7月27日,勐海县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防范以“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市民提高防范金融风险。
风险提示指出,一是茶叶未列入可上市交易期货种类。组织或参与茶叶类期货炒作、变相吸收社会不特定对象资金的行为均属于非法集资;二是谨慎选择、理性投资。在选择投资时应增强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杜绝“一夜暴富”的错误思想,通过正规渠道投资理财;三是群防群控、积极举报。如发现身边的有非法集资活动,请及时收集和保留非法集资线索并向相关部门或公安局报案,举报一经核实将依法依规予以奖励。
整个2023年,市场“金融茶”频频“爆雷”,引发监管关注。此前“昌世茶”的爆雷就引发诸多媒体关注报道。《南方都市报》揭露广州市昌世茶茶业有限公司推出的“金融茶”项目,从看似繁荣兴旺迅速演变为资金链断裂、项目的境地,前后不过数月。行业专家也指出,这种操作手法实质上与“杀猪盘”无异,即先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随后迅速收割资金,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
很多人对“金融茶”的认知,始于“大益茶”。时间回到2008年,大益茶斥5000万巨资,中标了央视黄金时段的品牌广告投放权,这在这当时的中国茶企中尚属首例。一年之后,大益茶又一次抢滩登陆,率先打造授权专营店体系。到后来,大益茶的品牌专营店已达2千多家,数量居同品类全球第一,经销体系深入全国。赞助大型活动、投放央视广告、打造授权专营体系……一系列操作后,大益茶开始走上了一条金融之路,号称:“茶中茅台”。
再往后,就发展成了多空互搏的常规金融把戏。运营研究社就曾总结过他们的路数:
第一步,人为制造供需不平衡。通过营销宣传,把某些茶叶塑造成一件难求的爆款。第二步,人为制造“噱头”。雇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媒体,宣传其收藏价值。第三步,人为制造“暴涨假象”。先放出一小部分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价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价回收”,如此循环往复。
三板斧下来,市场已经陷入狂热,圈外的炒客开始源源不断入场。接下来,庄家们就开始有节奏地放出囤积的货源,躺赚。
到最后,这些茶叶的最终归宿,就是藏家们的库房,他们沦为最后的“接盘侠”。
“芳村”“金融”“茶”,这三个词汇独立来看,均承载着积极正面的意象,但当它们融合为“芳村金融茶”时,却演变成了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概念。芳村的茶商从80年代的七八十家,一度扩张到近两万家。他们经营着1000多个品种的茶叶,一年贡献着数十亿的成交金额。人们把这里称作“茶叶华尔街”。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在芳村,你可以买到任何一个品种、任何一个档次的茶叶。但在这里,他们引以为豪的,并不是卖茶叶,而是炒茶叶。《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在《从出世到‘爆雷’,这款‘金融茶’半年狂卷5亿元?!》的文章中写道:芳村茶叶市场的商圈一直有人喜欢参与炒茶,而且都不愿相信自己就是最后一个“接棒者”。他们愿意相信的是一片茶的价格可以卖到几万、十几万元,他们也相信自己是“”前完美离场的人。
《经济参考报》在《一晚价格跌八成‘金融茶’‘理财茶’频爆雷”》中揭露了“金融茶”市场背后的典型操作手法:先是高调推出新品,大肆渲染其稀缺性与投资潜力;随后通过操纵市场营造出茶叶价格飙升的假象;最终在价格高位时抛售离场,套取巨额利润,同时寻找下一个可炒作的热点。尽管部分投资者对“金融茶”、“理财茶”背后的逻辑与潜在风险心知肚明,但在“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下,他们仍选择铤而走险,深陷其中!当“金融茶”“理财茶”的运作模式偏离了商品交易的本质,转变为追求暴利的投资游戏时,不仅蕴含巨大风险,还可能触及非法集资的法律红线。
警惕以“投资“金融茶”“理财茶”、消费返利、境外投资、投资养老产业、私募入股、投资虚拟货币及区块链、入股种植养殖、项目开发、生态环保投资”等名义进行的非法集资活动。国学之韵国学之韵